·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内部邮箱 · 繁体 · En

关于预防织纹螺食物中毒的公告

时间:2012-08-06 字体:

  (卫生部公告2012年第13号)

  近期,浙江等地发生多起因食用织纹螺引起的中毒事件。织纹螺,俗称海丝螺、海狮螺、麦螺或白螺等,主要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沿海。织纹螺的外形特征表现为尾部较尖,细长,长度约为1厘米左右、宽度约为0.5厘米,约指甲盖大小。引起织纹螺中毒的主要原因是其含有的河豚毒素,食用后可产生头晕、呕吐、口唇及手指麻木等中毒症状,潜伏期最短为5分钟,最长为4个小时。对食用织纹螺引起的中毒,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解毒药物。

  夏秋季节是织纹螺食物中毒的高发季节,为保护消费者身体健康,避免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现公告如下:

  一、任何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不得采购、加工和销售织纹螺。

  二、广大群众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不购买和食用织纹螺。误食织纹螺后,如发生口唇麻木等类似神经系统中毒症状的,应当立即到医院就诊。

  三、消费者若发现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采购、加工和销售织纹螺的,应当及时向当地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举报。

  特此公告。
  2012年7月20日

  织纹螺

  简介

  织纹螺(英文名Nassariidae),俗称海丝螺、海狮螺、麦螺或白螺,有些地方还称作割香螺、小黄螺、甲锥螺。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织纹螺科。织纹螺的外形特征表现为尾部较尖,细长,长度为1厘米左右、宽度约为0.5厘米,约指甲盖大小。织纹螺是一种有毒生物,每年春夏季其毒性更大。

  织纹螺中毒多为误食。织纹螺所含的毒素可能是麻痹性贝类毒素,以织纹螺的肝脏含毒最多,其次为肌肉、卵()巢及贮精器。该毒素是一种神经毒素,水溶性,能耐热、耐酸,有类似于箭毒的肌肉麻痹作用,其致毒物质能阻断神经冲动传导所必需的铀离子进入神经细胞及骨骼肌细胞,从而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及肌肉细胞的极化。食用20g就有中毒死亡危险。

  临床表现

  (1)潜伏期:食后一般数小时发病,最短为20分钟。

  (2)中毒表现:初始症状为唇、舌、指端麻木及刺痛,继则言语不清、肢麻无力、头晕!头痛、嗜睡、步态不稳,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甚至可发生昏迷、呼吸困难,以至呼吸麻痹而致死。

  危害

  近年来,由于海洋环境受到污染,赤潮频发,使织纹螺体内石房哈毒素毒性大增。经检测,该毒素对人体的经口致死量为0.54毫克—0.9毫克,也就是说,一颗小小的织纹螺就有可能致人丧命。

  200747日晚,6位患者陆续走进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的急诊室,就在两个小时前,他们是聚餐的同一桌食客。这是一起集体食物中毒事件。凶手是织纹螺。

  每年夏季都是织纹螺食物中毒的高发季节,往年福建省的其它地区就有发生过织纹螺中毒的事件,中国国家有关部门已明确禁止销售经营织纹螺。

  2012710日,浙江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发出预警,提醒公众慎食织纹螺,以防中毒事件发生。连日来,浙江发生因购买食用织纹螺而导致中毒的事件,并导致1人死亡。在温州的瑞安市,连续两日有8人因食用织纹螺中毒。这8名中毒患者送医时都出现了四肢乏力、口角歪斜、呼吸困难、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呼吸衰竭。经医院检查,此前均食用过织纹螺。经过抢救,目前7人已脱离危险。

  据了解,织纹螺引起中毒死亡率极高,且没有特效解毒药物。目前,浙江省食品安全办已紧急通知全省各地,要求全省各农贸市场、菜场禁止出售织纹螺,餐饮单位禁止采购、加工和销售织纹螺,并要求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严格执行食品原料索证制度,查验原料是否符合食品卫生要求。

  2012720日,卫生部发出通知,要求禁止销售和食用织纹螺。卫生部提醒,误食织纹螺后,如发生口唇麻木等类似神经系统中毒症状的,应当立即到医院就诊。

  急救处理

  1.催吐、洗胃、导泻。

  2.呼吸抑制者应作气管插管并辅助通气。

  3.必要时应用糖皮质激素。

  4.吸氧,静脉输液,大剂量维生素C及维生素B族的应用。

   5.对症支持疗法。

附件

文件附件: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