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内部邮箱 · 繁体 · En

上海建设健康城市行动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16-11-22 字体:

         

    实施背景。新世纪初上海社会经济发展快速,但城乡生态环境治理任务迫切,民众健康需求与不健康生活方式矛盾凸显,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变化对医疗保障与卫生服务能力提出挑战。通过实施全面有效的健康促进,加快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和健康支持水平,提高民众健康素养,渐成社会共识。时逢爱国卫生运动开展50周年,随着城市管理方式发生转变,谋求爱国卫生运动转型发展成为急需破解的命题。而进入新世纪的上海根据国家战略提出了建成“一个龙头、四个中心”的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的发展目标;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建设社会、环境、人群健康相谐的“健康城市”,已成城市发展的必由之选。 

  工作思路。行动设计基于如下思路:体现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集民众健康必然需求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基本要求于一体;具体任务与各部门自身工作计划有机结合,执行主体之间形成合力;工作重心落到社区,宣传倡导和依法治理并重,民众既是受益主体也是行为主体。首轮行动目标是积极推进城市生态环境、市容环境的建设和管理,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和健康促进活动,全力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市民素质和城市管理水平。基于首轮行动评估结果,从问题和需求导向出发,后续行动设计思路更清晰,从解决最迫切的健康行为危害因素着力,任务聚焦于健康促进支持性环境建设和健康管理与服务能力的提升。 

  主要做法。一是凸显政府主导,建立多部门合作机制。在市层面建立联席会议,下设由跨学科专家组成的技术指导组,通过定期例会推进行动,并依据循证原则和评估结果组织编制新一轮行动计划。承担任务的职能部门相互合作、叠加资源优势。区县根据市分解任务、因地制宜再设个性项目。二是引导社会参与,建立多元化保障机制。设计实施可吸引社会成员参与的专项倡导和治理活动;以健康社区建设试点为抓手,激励民众参与健康促进特色活动。探索拓宽项目筹资渠道,尝试与相关部门、非政府组织和企业开展公益合作。三是完善项目管理,建立法制化推进机制。坚持人群健康促进与场所健康促进并重,探索并深化项目管理,通过开展特色项目将行动与民众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健康自我管理小组建设项目运行8年,建立了“专群合作、组员互助、自我管理”的模式。健康场所建设帮助不同经营性质的场所从员工体检管理入手,在饮食控制、体育健身、职业危害因素控制等方面施行有效干预。依据法律规定来完善公共场所控烟推进机制和效果评价体系,使法制思维与项目管理互融共赢。四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包容性发展格局。努力遵循社会规律,平衡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通过“三驾马车”齐驱格局,完善广义的健康支持性环境,构建体现健康促进公平性、可及性的包容性发展格局。 

  取得成效。“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健康促进工作机制不断创新和完善。通过建立成熟平台和干预路径,为解决城市潜在健康危害因素提供了实践范本;由政府财政经费专项保障“健康读本+实物工具”发放项目持续进行,创新了健康传播模式,体现了健康促进公平性;树立共治思维,实现从“管理”走向“治理”的根本性改变。人群受益情况。人口期望寿命、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3项指标持续多年达到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市民健康素养水平达标率大幅提升;水气环境治理、人均绿地拥有率、社区体育健身场地面积等相关指标均有优化提升。 

附件

文件附件:

相关文档: